父亲雄才大略,打下半壁江山;儿子登基称帝,却短命离世,年仅40岁。
曹丕,这位三国时代首位称帝的魏王,为何英年早逝?很多人只看到他承继大统,却忽略了曹操去世后,他在宫廷之中的种种行为——其中最致命的,竟是一字“色”。
古人有言:“色是刮骨刀”,这话在曹丕身上,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他究竟做了什么,让自己一步步走向透支与陨落?
曹操的偏爱之子非曹丕提起东汉末年,人们往往会想到一个名字:曹操。
这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,堪称是那个动荡时代的风云人物。
展开剩余93%曹操不仅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者,更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。
作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,曹操的家庭生活却并不如意。
尽管他先后育有二十多个儿子,但真正让他满意的却寥寥无几。
在曹操的诸多儿子中,他最为偏爱的有四位:长子曹昂、七子曹冲、三子曹彰和四子曹植。
曹昂是曹操的长子,也是曹操最初的储君人选。
作为嫡长子,曹昂从小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干。
他勇敢机智,深得曹操喜爱。
然而,天不遂人愿。
建安二十二年(217年),曹昂在汉中之战中为救父亲而战死沙场。
年仅33岁的曹昂,就这样英年早逝了。
曹操的七子曹冲也是一个不世出的天才。
3岁时,他就能背诵《孝经》。
7岁时,他已经能够和曹操讨论军国大事了。
然而,天妒英才。
建安十三年(208年),曹冲因病去世,年仅13岁。
曹操对此悲痛欲绝,甚至说"曹冲之死,吾之过也"。
曹操的三子曹彰是一位武艺超群的将领。
他勇猛非凡,善于领兵打仗。
然而,曹彰虽然勇武过人,却也因为欠缺谋略而让曹操难以放心。
毕竟,一个真正的治国之才,不能只有勇武,更要有智谋。
至于曹操的四子曹植,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。
曹植文采斐然,诗赋创作出神入化。
他与曹丕一起,开创了"建安文学"的新风尚。
然而,曹植虽然满腹经纶,但他性情温和,不善斗争。
这样的性格,注定了曹植难以在政治斗争中胜出。
经过一番权衡,曹操最终选择了曹丕作为自己的接班人。
表面上看,曹丕似乎是曹操诸子中最合适的人选。
然而,实际上曹操对这个阴沉猜忌的次子并无多少好感。
之所以选择曹丕,更多的是形势所迫,不得已而为之。
曹丕善于伪装,深藏不露作为曹操的儿子,曹丕从小就跟随父亲南征北战,习惯了在刀光剑影中成长。
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,曹丕学会了伪装自己,隐藏自己的野心。
曹丕深知自己不是父亲最宠爱的儿子。
为了获得曹操的青睐,他处处伪装,极力讨好父亲。
在人前,曹丕总是一副谦逊有礼的样子,似乎对权力毫无兴趣。
然而,在这副面具背后,是一颗蠢蠢欲动的野心勃勃的心。
曹丕是一个善于忍耐的人。
他明白,在曹操的诸子中,自己既没有曹昂那样的才干,也没有曹植那般的文采,更没有曹彰那样的勇武。
要想脱颖而出,就必须比其他人更能隐忍,更能蛰伏。
曹操虽然不喜欢曹丕,但他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:在自己的儿子中,恐怕只有这个城府深沉的次子,才最有可能成就大业。
曹丕深谙权谋之道,知道进退有度。
这些特质,正是一个政治家最需要的品质。
曹丕就这样一步步地靠近了权力的中心。
他在暗中笼络人心,结交权贵。
同时,他也在不断地排挤异己,铲除障碍。
曹丕深知,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,胜者为王,败者为寇。
血泪交织的帝位公元220年,曹操病重。
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,必须尽快选定接班人。
经过一番考虑,曹操最终还是选择了曹丕。
曹操去世后,曹丕果断地采取了行动。
他逼迫已经成为傀儡皇帝多年的汉献帝禅让帝位,自己登上了皇帝宝座,建立了曹魏政权。
至此,曹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一国之君。
然而,曹丕的帝位是用鲜血和眼泪换来的。
为了争夺储君之位,曹丕曾与同母兄弟曹彰反目成仇。
两个昔日的兄弟,如今却成了你死我活的对手。
而另一个"情敌"曹植,更是险些葬送了曹丕的前程。
为了铲除异己,曹丕可谓是不择手段。
他用尽心机,玩弄权术,终于达成了自己的目的。
然而,代价却是惨重的。
曹丕失去了手足之情,失去了朋友和亲人。
他的内心,也变得愈发阴暗和扭曲。
曹丕荒淫无度,祸根自作当了皇帝之后,曹丕再也无需掩饰自己的欲望了。
他开始肆无忌惮地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。
后宫佳丽三千,夜夜笙歌。
就连先帝曹操的姬妾,曹丕也照单全收,来者不拒。
曹丕荒淫无度,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。
他日夜沉湎于酒色之中,仿佛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责任。
权力在曹丕眼中,似乎成了放纵欲望的工具。
然而,物极必反。
曹丕的纵欲,终究要付出代价的。
曹丕年纪轻轻就位极人臣,加上他本就体弱多病,再这样荒淫下去,身体早晚要垮掉。
可是,已经尝到了权力滋味的曹丕,哪里还管得了这些?在他看来,自己就是真命天子,就应该尽情享乐。
至于身体?那是以后的事情,等到不行了再说吧。
卞太后的怒斥与预言曹丕的荒淫,终于引起了他母亲卞太后的不满。
一日,卞太后前去探望曹丕。
不料刚进寝宫,就看到了令人不齿的一幕:曹丕竟然和自己的几位庶母搂抱在一起,衣衫不整,场面淫乱不堪。
卞太后气得浑身发抖,她指着曹丕的鼻子破口大骂。
这位恼怒的母亲痛斥儿子简直禽兽不如,死后怕是连野狗和老鼠都不会靠近他的尸体!
面对母亲的怒斥,曹丕却无动于衷。
他早已习惯了放纵自我,哪里还听得进这些"说教"?在曹丕看来,自己就是天子,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没有人能管得了他。
然而,曹丕没有想到,母亲的预言竟然很快就应验了。
仅仅几年之后,曹丕就病倒了。
那副病容,简直骇人听闻。
曹丕这才恍然大悟:自己恐怕真的要死了。
英年早逝的恶果公元226年,年仅40岁的曹丕就这样撒手人寰了。
根据史书记载,曹丕去世时的情形极为恐怖。
他浑身浮肿,面目全非,简直判若两人。
难怪当时就有人说,曹丕死后,"朽骨无存,臭气熏天"。
卞太后的诅咒,终于应验了。
曹丕死后,就连野狗和老鼠都远远地避开他的尸体。
宫人们找遍全宫,也找不到一个愿意给皇帝入殓的太监。
昔日的一代天子,死后竟落得如此凄惨。
回想曹丕的一生,不能不让人唏嘘。
他本该继承父亲的伟业,成为一代明君。
然而,曹丕却选择了放纵欲望,糟蹋自己。
区区40岁,正是男人的黄金年华。
曹丕却硬生生把自己折腾进了棺材。
纵观历史,那些真正的千古一帝,无不是养生惜命之人。
他们深知自己责任重大,不敢稍有懈怠。
曹丕却反其道而行之,最终落得身死名裂的下场。
这,难道不是咎由自取吗?
结语曹丕的悲剧,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。
人生在世,私欲难免。
但关键是要学会节制,不能任其泛滥。
尤其是当了皇帝,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,更要慎重,不可恣意妄为。
否则,即便你权倾天下,也难逃恶报的命运。
曹丕因为不懂节制而英年早逝,实在是令人惋惜。
他本该伴随着曹魏的雄风,书写一段辉煌的历史。
然而,曹丕却因为自己的贪欲,毁了前程,断送了性命。
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。
让我们以曹丕为鉴,时刻警醒自己:权力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德行。
唯有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,成就无悔的人生。
信息来源:《三国志》、《资治通鉴》等发布于:山东省